2025/04/24

 

      “ 国际蓝莓种植技术在中国本地化应用时,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是首要考虑因素。不同地区的气候、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,必须确保引进的技术能够适应当地环境。”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

 

“中国蓝莓产业在种植规模和产量方面已位居世界前列,不过仍面临标准化程度低、品质不稳定等挑战。在科技赋能农业的大趋势下,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种植、管理、采摘等环节,是提升产业竞争力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” 佳沃集团有限公司蓝莓业务群总裁姜惠铁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。

 

近年来,中国蓝莓产业快速发展。中国云南因其气候条件等优势,成为蓝莓主产区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超110万亩,产量约50万吨,是全球蓝莓生产增长幅度最快的国家之一。其中,云南作为核心产区,贡献了约占全国30%的蓝莓产量。

 

目前,中国人均蓝莓消费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。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,蓝莓逐渐被认知,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。在姜惠铁看来,中国小浆果市场消费潜力巨大。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扩容、电商等新兴销售渠道的兴起,都为相关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。注重品质提升、加强品牌塑造、借助科技手段优化运营,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策略。

 

谈及国际蓝莓种植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应用,姜惠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,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是首要考虑因素。同时,要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特点,在口感、果径等品质方面满足消费者的期望。此外,种植成本也是影响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。需要在保证技术效果的前提下,尽可能降低成本,提高经济效益。

 

佳沃集团有限公司蓝莓业务群总裁姜惠铁

 

 基质栽培技术是蓝莓产业飞跃关键

 

《21世纪》:中国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种植。请问,中国蓝莓规模化种植始于何时?当时有何催化因素?

 

姜惠铁:中国蓝莓商业化种植始于2003年青岛首个种植园的建立,但规模化种植真正取得突破是在2012年。彼时,中国蓝莓产业面临亩产极低、品质不稳定等难题。中国蓝莓出口到日本需经过37道严格检测,合格率仅60%。这严重限制了蓝莓产业的发展。2012年,佳沃入股青岛沃林,是蓝莓真正的商业化开始,也开启了中国蓝莓产业变革的征程。2017年,佳沃在云南红河引入基质栽培技术,这一创新举措成为蓝莓产业飞跃的关键。该技术不仅推动蓝莓亩产从不足300公斤飙升至1500公斤,更意味着蓝莓产业从传统地栽模式迈向设施种植新时代,从而为蓝莓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 

《21世纪》:发展至今,中国蓝莓产业呈现出什么特点?目前,制约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如何突破?

 

姜惠铁:中国蓝莓产业在种植规模和产量方面已位居世界前列,不过仍面临标准化程度低、品质不稳定等挑战。传统农业模式下,蓝莓种植过度依赖人工经验,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。

 

对于佳沃而言,为了实现蓝莓品质的标准化管理,我们大力推进数智化转型。在红河基地,我们部署了2000余个传感器,构建起全方位的监测网络,对蓝莓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精准监测。同时,借助AI产量预测技术,融合气象数据和植株生长模型,将预测误差率控制在5%以内。此外,采用“一人一码”管理模式,近万名采摘工扫码作业,不仅能实时计算工资,还使人力调度效率提升40%。通过数智化探索,对糖酸比、果粉覆盖度、果径等9项关键品质指标进行动态监测,佳沃蓝莓产品合格率从68%大幅提升至91%。

 

佳沃集团的数智化转型实践,为中国蓝莓产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。在科技赋能农业的大趋势下,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种植、管理、采摘等环节,是提升产业竞争力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 

消费升级为蓝莓企业带来新机遇

 

《21世纪》:在您看来,中国在蓝莓育种方面需要攻克的难点主要有哪些?

 

姜惠铁:中国蓝莓育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:一是海外企业对种业的管控极为严格,品种引进和授权种植困难重重,二是蓝莓杂交育种周期漫长,一般需要七八年才能初见成效。

 

种业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育种技术的突破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。我认为,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加大育种研发投入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是推动中国蓝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
 

佳沃在育种方面不断创新,为中国蓝莓产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、掌握种业主动权提供了经验。具体来看,佳沃长期坚持合法合规经营,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口碑。凭借不断扩大的种植规模和市场影响力,佳沃与MBO、Hortifrut等国际顶尖育种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,成功引进40余个专利品种。与此同时,佳沃坚持自主研发,持续引种、培育受市场青睐的蓝莓品种。以L25为例,这是一种南高丛早熟品种,糖酸比高,实测糖度可达 13.9 以上,亩均收益可达3万元-6万元。此外,佳沃建立了种质资源库,全面加强品种知识产权保护,维护育种创新成果。

 

种植技术本地化应用需考虑适应性

 

《21世纪》:佳沃在云南布局蓝莓业务出于什么考虑?

 

姜惠铁:佳沃在云南的蓝莓种植基地面积超过3万亩,分布于红河、保山、德宏、大理等地。这主要考虑到自然条件和成本因素:云南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然优势,光热条件优越,光照强度、日照时长、气温等都非常适宜蓝莓生长,产出的蓝莓品质优、果季长、产量高。从综合生产成本来看,云南低于山东等中国其他省市,投资回报率高。

 

《21世纪》:结合佳沃的实践经验,您认为国际蓝莓种植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应用重点需考虑哪些因素?

 

姜惠铁:在种植技术上,佳沃采用现代化的基质(椰糠+泥炭等混合)栽培技术,结合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,配合物联网自动化农事操作,实现对蓝莓生长的精细化管理,从而确保产品的高品质。

 

在我看来,国际蓝莓种植技术在中国本地化应用时,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是首要考虑因素。不同地区的气候、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,必须确保引进的技术能够适应当地环境。同时,要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特点,在口感、果径等品质方面满足消费者的期望。此外,种植成本也是影响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。需要在保证技术效果的前提下,尽可能降低成本,提高经济效益。

 

《21世纪》:您对中国企业与国际浆果巨头未来深化合作有何期待与建议?

 

姜惠铁:在国际合作方面,佳沃通过建立全球种质资源库,引进国际先进种苗,并在全国不同地区设置测试园,精准把握不同地域条件下浆果的生长表现。未来,希望中国企业与国际浆果巨头在育种技术、种植管理经验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交流,共同推动蓝莓产业发展。同时,希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,共同营造公平、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。

 

佳沃蓝莓的成功,在于其精准把握了消费者对高品质、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。在消费升级的时代,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和附加价值要求越来越高。佳沃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品质、强化品牌形象,成功打造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,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树立了典范。其他企业应从中汲取经验,注重品质提升和品牌塑造,以满足市场需求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 

 

全球农业观察丨专访佳沃蓝莓业务群总裁姜惠铁:种业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应加大育种研发投入

浏览次数:0